山西省發改委近日印發《山西省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2023年修訂)》(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要達28290噸/日,其中焚燒發電處理能力27250噸/日,裝機規模622.5兆瓦。到2030年,要實現全省生活垃圾焚燒能力全覆蓋,焚燒處理能力要達33090噸/日,其中焚燒發電處理能力32050噸/日,裝機規模728.5兆瓦。
現狀
全省建成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00個
焚燒處理能力占比54%
近年來,全省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明顯加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做到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全覆蓋,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00個,處理能力34075噸/日。其中填埋設施81個,處理能力15715噸/日;焚燒設施19個,處理能力18360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100%,較2015年提升3個百分點。 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結構顯著優化。截至目前,全省焚燒設施處理能力占比約54%,較2015年提升28個百分點。其中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95%,較2015年提升63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新增處理能力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發展格局。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發展迅速。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扎實推進,以及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省批復建設了一批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對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改善城鄉環境衛生狀況,解決“垃圾圍城”“垃圾上山下鄉”等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的19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中,焚燒發電設施18個,處理能力18000噸/日,裝機規模387兆瓦。 生活垃圾焚燒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截至目前,全省22個城市和80個縣城中,已有11個地級市、7個縣級市及周邊22個縣城實現了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其余4個縣級市和58個縣城生活垃圾采用填埋處理。
規劃提出,從2023至2025年,規劃生活垃圾焚燒項目22個,關停1個,新增焚燒處理能力9930噸/日,裝機規模235.5兆瓦。 2026至2030年,規劃生活垃圾焚燒項目9個,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4800噸/日,裝機規模106兆瓦。至2030年,全省生活垃圾焚燒項目達到49個,總處理能力33090噸/日,其中焚燒發電設施45個,處理能力32050噸/日,裝機規模728.5兆瓦。考慮可能存在的垃圾清運量超出預期或項目開工建設不及預期等客觀因素,預留儲備項目5個,處理能力2300噸/日,裝機規模54兆瓦。 規劃提出,充分發揮存量焚燒處理設施能力。各市要根據現有焚燒處理設施能力、負荷率等因素,在保障運行經濟性的前提下,進一步健全與焚燒處理能力相匹配的收運系統,盡可能擴大設施覆蓋范圍,確保現有設施處理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加快推進規劃項目落地實施。對納入本規劃的項目,各市要加快推進前期工作,納入審批“綠色通道”,提高審批效率,盡快推動項目建成投運。近期規劃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力爭在2023年底全部開工建設,遠期項目要加快開展前期工作,2028年底前仍未能開工建設的項目視為自動放棄。 同時,倡導建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推廣園區化建設模式,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園林廢棄物、城市污泥等城市廢棄物進行分類利用和集中協同處置,解決垃圾處理設施選址難的問題。在具備條件的縣級地區建設靜脈產業基地,鼓勵開展轄區內生活垃圾與農林廢棄物、污泥等固體廢物協同處置,實現處理能力共用共享,提升項目經濟性。 創新建設運營模式。鼓勵有條件的縣級地區探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整體托管模式,“一縣一主體”依托大型企業一體化推進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理,提升縣級地區生活垃圾全鏈條處理水平。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建設運營。完善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提高收繳率,推動項目可持續運營。鼓勵各地區積極與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加強工作銜接,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三方合作機制,統籌謀劃、整體推進縣級地區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項目建設。探索余熱多元化利用。根據垃圾焚燒設施的規模、周邊用熱條件,合理確定生活垃圾焚燒余熱利用方式。具備發電上網條件的優先發電上網。不具備發電上網條件的,加強與已布局的工業園區供熱、市政供暖、農業用熱等銜接聯動,豐富余熱利用途徑,降低設施運營成本。有條件的地區優先利用生活垃圾和農林廢棄物替代化石能源供熱供暖。
附:山西省存量垃圾焚燒項目及2030年前規劃建設的垃圾焚燒項目
表2 山西省2023-2025年生活垃圾焚燒項目表(單位:噸/日、兆瓦)
表3 山西省2026-2030年生活垃圾焚燒項目表(單位:噸/日、兆瓦)
山西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儲備項目表(單位:噸/日、兆瓦)